400-123-4657
田祖荫司长介绍了《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》《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》有关情况,一起来看——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工作。习指出,“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、先导性地位,必须把握好定位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从多方面采取措施,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”。习强调,“建设教育强国,基点在基础教育。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,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、后劲就越足”。习要求,“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,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,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,加快缩小区域、城乡差距”。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,“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,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,强化学前教育、特殊教育普惠发展,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”。
近日,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》,教育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》。这两个文件的印发,充分体现了党中央、国务院对于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,是贯彻落实习关于基础教育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,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、加快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、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,基础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、取得了历史性成就,为实现“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”、“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”、“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”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一是普及水平大幅提高。2022年,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.7%,比2012年提高25.2个百分点;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9.6%,比2016年提高22.3个百分点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.5%,比2012年提高了3.7个百分点,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5%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.6%,比2012年提高6.6个百分点。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。
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。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的70%。健全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,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近五年年均增幅超过15%,普通高中建立了不低于100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,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7000元。相比十年前,生均教学用房面积提升了1/3,生均仪器设备值增长了两倍,互联网接入率从25%提升至近100%,大班额、大通铺等问题基本解决。
三是急难愁盼有效缓解。“双减”工作取得积极成效,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调控,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。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稳步推进,免试就近入学、中小学“公民同招”全面落地,义务教育“择校热”明显降温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,“入园难入园贵”问题有效缓解。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,办学活力不断增强。
四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。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大力推进“五育并举”,深入实施素质教育,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明显加强,劳动教育得到应有重视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,改进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,建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,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。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显示,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,80%左右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。我国部分省份连续几次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(PISA)测试,阅读、数学、科学等科目成绩都名列前茅。
这些成绩的取得,反映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,我们一定要坚定自信,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,优质资源总体不足、配置不均,育人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,必须持续深化改革,办好更加公平、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。
《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优质均衡意见》),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主要内容,强化政府保障责任,完善政策保障体系,织牢织密服务保障网,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、优质均衡。重点介绍四个问题:
按照国家权威部门的有关定义,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指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性公共教育服务,由政府承担保障供给的主要责任,引导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补充供给。
从服务范围来讲,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:一是保障义务教育,要实现“优质均衡”;二是保障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,要实现“应助尽助”;三是保障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卫生健康、文化体育、就业创业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务,要实现“应保尽保”。《优质均衡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坚持优先保障、政府主责,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,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、优质均衡。
关键在于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。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着城乡、区域、校际、群体四大差距,要着力完善政策措施,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,促进教育公平。
一是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,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,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各项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,创造良好的教学、文化、生活环境。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支持力度,省级政府聚焦促进省域内不同地市、县区之间缩小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。
二是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,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。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,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学校,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,以城带乡、整体推进,切实解决城镇挤、乡村弱问题。推进教育数字化,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,服务农村边远地区提高教育质量。
三是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,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。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,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,加快推动县域内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。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办法及运行机制,加快实现集团内、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。
四是以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,加快缩小群体教育差距。完善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政策,加强孤儿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、农村留守儿童、困境儿童教育保障和关爱保护,确保不同群体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。
《优质均衡意见》分别设定了到2027年、2035年的目标任务:到2027年,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,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,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,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;到2035年,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、师资队伍、经费投入、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,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,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。
《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扩优提质行动》),致力于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,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“蛋糕”,加快构建幼有优育、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,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期望“上好学”的矛盾,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
《扩优提质行动》的主要目标是:到2027年,学前教育优质普惠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、普通高中优质特色、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。学前教育阶段,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%以上(2022年为54%);义务教育阶段,扩增一批新优质学校,优质学位供给大幅增加;高中教育阶段,培育一批优质特色高中,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扎实推进,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升;特殊教育方面,特教学校在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基本实现全覆盖,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%以上(2022年为96%)。
《扩优提质行动》的具体措施,包括“学前教育普惠保障”、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”、“普通高中内涵建设”、“特殊教育学生关爱”、“素质教育提升”、“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”、“数字化战略”、“综合改革攻坚”等八大行动。重点介绍前四个行动。
(一)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,主要解决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、优质普惠性资源不足问题。一是首次明确公办园公用经费标准,提出“各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应于2024年达到600元/年·人”。二是要求优化普惠性资源结构,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,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。在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、改扩建一批公办园。三是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,强化营利性民办园收费调控,遏制过高收费。
(二)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,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、城乡校际差距大问题。一是推进优质学校挖潜扩容,对有条件的、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,“一校一案”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,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。二是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,制定区域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,倾斜支持帮扶有一定基础的学校,加快成长为优质学校,办好“家门口”的每所学校。三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,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,因地制宜适当整合小、散、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,着力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。
(三)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,主要解决普通高中多样发展不充分、部分县中水平不高以及群众职普分流焦虑问题。一是加大投入力度“新建一批”,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,增加学位供给。二是创新办学机制“帮扶一批”,通过集团化办学、“组团168体育 168体育官网式”帮扶、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等方式,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。三是多样化发展“提升一批”,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,积极发展综合高中,推进职普融通。四是有序增加招生计划“扩容一批”,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,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,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。
(四)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,主要解决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适宜性不强问题。一是扩大特殊教育资源,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,20万人口以下的县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;推动省会城市、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加快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。二是推进普惠融合发展,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。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、职业教育、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,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。
一是指导各地制订方案,细化落实要求。《优质均衡意见》和《扩优提质行动》都要求各地制订实施方案,我们将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出台一些硬招实招,明确责任分工,建立健全推进机制,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。
二是建立重点任务台账,加强工作督促。根据文件要求,我们将对重点任务和关键指标,建立定期调度机制,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,确保政策能落地、见实效。
三是推进数字赋能,提升工作水平。加强学龄人口变化预测前瞻性研究以及城乡学校布局合理性研究,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提高科学化水平。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应用,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。完善国家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,提升基础教育管理效能。
四是开展改革试点,推广典型经验。深入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、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等改革试点项目,鼓励地方先行先试、激发基层创新活力。积极挖掘、推广各地各校扩优提质的典型经验,加强宣传报道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
基础教育关系到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和千万家庭和谐幸福,始终是国家教育财政投入的重中之重。习强调,建设教育强国,基点在基础教育。近年来,我们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统一部署,积极协调财政部等部门,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政策,明确中央与地方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,切实加大投入力度,为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党中央、国务院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基础教育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在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下,基础教育领域财政投入逐年增加。特别是过去三年,在疫情反复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、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,仍然实现基础教育各学段财政总投入和生均支出逐年只增不减。2022年,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.2万亿元,比2015年增加1.3万亿元,年均增长7.7%。其中,学前教育增速最快,年均达14.8%。学前教育、义务教育、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比2015年分别增长91%、33%、53%,生均投入水平大幅提高,有力支持了基础教育快速发展。
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,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。近年来,我们聚焦缩小办学水平差距和保障困难群体接受教育,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性投入政策。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,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%以上用于中西部省份。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,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;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,重点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。在保障困难群体共同发展上,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,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,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。
持续优化教育经费结构,将更多资金用于教师队伍和学校内涵建设,逐步实现教育投入重点由“物”到“人”的转变。中央财政支持实施特岗计划,每年为中西部农村地区补充超过5万名教师;支持实施国培计划,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骨干教师、校园长开展深度培训。持续加大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投入力度,改善校园网络设施,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。
牢固树立“花钱必问效、无效必问责”的理念,坚持“严”字当头,着力推进建设符合教育规律的绩效评价体系,凝聚教育经费监管合力,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经费使用效益。
下一步,我们将按照“两个意见”的要求,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。学前教育方面,重在支持普惠发展,健全公办园生均拨款制度。义务教育方面,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,深入推进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,加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。普通高中方面,继续支持各地改善办学条件和多样化发展,提升县中质量。特殊教育方面,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,给予特殊孩子特殊的关爱。同时,我们将会同财政部继续加强财政保障力度,筑牢基础教育基点,为建设教育强国蓄积后劲,奋力谱写好基础教育财政保障新篇章。
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持续深化综合改革,今年5月,教育部办公厅印发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方案》),在教育部官网、人民教育等公众号刊发专家学者解读文章,广泛收集地方和学校落实行动方案的考虑与做法等。教育界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、热烈讨论,认为《行动方案》围绕课程实施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部署,为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。
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,教育部重点从课程、教学、评价、支撑及加强科学教育等方面入手,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,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近年来,教育部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,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;督促省级强化课程实施制度建设,确保各地各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;组织开展新课程国家级示范培训,累计开发124节培训课程,累计1700万人次的教师观看,累计点击量超过2亿次,为学校和教师实施课程提供指导。
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,聚焦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设计、作业设168体育 168体育官网计、考试命题等重难点问题,深化教学方式改革;在学科课程基础上,新增特殊教育、实验教学两类“基础教育精品课”,加强示范引领;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通pad端和PC端,上线“实验教学说课”“科学公开课”“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”等优质资源,资源总量增至5.04万余条;实施国家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、中西部教学支持计划;建好建强中小学教研体系,强化教研专业引领。
发挥评价导向、诊断、反馈作用,推进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,建设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自评系统,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指导,引导各地各校进一步强化评价牵引作用。加强教学评一致性研究,促进依标命题、教考衔接。科学提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,改进和完善学生评价。
下一步,将全面推进《行动方案》实施,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走深走实。一是收集地方和学校落实行动方案的思路举措和经验做法,加强交流分享;二是发挥教研专业指导和数字赋能作用,为行动方案实施提供更多专业和资源支撑。三是强化课程实施指导与监测,推动国家课程方案有效落实;四是评估《行动方案》实施情况,研判问题,对症施策。